sp;“如此,用不了一年新符号就能传遍全国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:“殿下英明,我知道该怎么做了。”
&esp;&esp;他并没有自己出面去做此事,原因无他,年龄太小了。
&esp;&esp;而且一旦暴露,也很容易招致攻讦。
&esp;&esp;于是他就找到了户部左侍郎邱广安。
&esp;&esp;邱广安本身就是《洪武算经》副总编纂,自然不会反对此事。
&esp;&esp;更何况太子都赞助了钱财,还给出了主意,他就更不会反对了。
&esp;&esp;不过他也没有自己出面,而是找来自己的一个远房侄子去办。
&esp;&esp;陈景恪亲自去见过那个人,三十多岁的中年人,名叫邱一新。
&esp;&esp;看起来很沉稳,眼睛里时不时露出的一抹精光,彰显他心中颇有算计。
&esp;&esp;印书的事情很是顺利。
&esp;&esp;中国古代对私刻管制非常宽松,私人印书馆到处都是。
&esp;&esp;找一家口碑不错的,钱给到位,不出半个月五千册《基础算学》就印好了。
&esp;&esp;接下来寻找合作商人的事情,遇到了一点麻烦。
&esp;&esp;倒不是商贾对新符号不感兴趣,而是不知道推广此书会不会带来麻烦。
&esp;&esp;他们不愿意冒这个风险。
&esp;&esp;不过正如朱标所言,多找几家总会有人同意的。
&esp;&esp;有了第一个松口的起榜样作用,就会有第二家第三家。
&esp;&esp;应天府作为大明京师,各地大商人云集,很容易就找到了四十余家商人合作。
&esp;&esp;每家一百本《基础算学》,推广出去就可以了。
&esp;&esp;怕这些商人不用心,或者干脆不遵守约定,邱一新稍稍透露了一下身份。
&esp;&esp;户部,掌管钱粮赋税。
&esp;&esp;虽然明初不征收商业税,但户部依然掌握着他们的命脉。
&esp;&esp;得知他背后是户部左侍郎,那些商人顿时就收起了小心思。
&esp;&esp;至于会不会有人以此告御状,然后朱元璋找邱广安的麻烦。
&esp;&esp;也不用担心,毕竟朱标亲自背书的事情,老朱自己也知情。
&esp;&esp;还剩下几百本,陈景恪没有走商贾路线,而是拿出一部分赠送给了参加算科考试的考生。
&esp;&esp;一开始这些考生还很不以为然,以为是哪个有钱人编写的算书,通过这种方法推广。
&esp;&esp;这种事情在古代很常见,自费印刷书籍,白送给人家做推广。
&esp;&esp;很多人因为支付不起高昂的印刷费,导致作品失传。
&esp;&esp;比如《徐霞客游记》,差点就失传了。
&esp;&esp;只是当他们打开书,看到里面的内容,彻底惊呆了。
&esp;&esp;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,这些人毫无障碍的就接受了新符号。
&esp;&esp;悄悄关注这一切的陈景恪,也松了口气。
&esp;&esp;只要这些人肯接受,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。
&esp;&esp;还有一部分,他白送给了应天府内的书店,条件是将书摆在显眼位置。
&esp;&esp;白捡的便宜,书店老板自然不会拒绝。
&esp;&esp;正逢科举,数万各地读书人齐聚应天府,书店的生意自是红火。
&esp;&esp;每天都有很多读书人来这里寻找书籍。
&esp;&esp;陈景恪到不指望他们购买新算书,真正目的是让他们看到。
&esp;&esp;营造一种,新算学符号在应天府很流行的错觉。
&esp;&esp;等他们回到老家,看到新算学符号,就会习以为常。
&esp;&esp;甚至会得意的告诉周边的人,这种新符号在京师很常见,你们太大惊小怪了。
&esp;&esp;这就是应天府作为京师,所带来的天然效应。
&esp;&esp;做完这一切,陈景恪就再次消停下来,剩下的就是新符号逐渐推广并广泛使用。
&esp;&esp;这个过程不会很快,着急也没用。
&esp;&esp;况且他还年轻,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。
&esp;&esp;他不知道的是,朱元璋一直在关注着他。
第一版主